多哈疫情最新情况-多哈最新油价调整通知

tamoadmin 2024-09-24

1.人民币崛起“羊毛”剪不动了,美国为什么倒贴钱都要做空油价

2.现阶段世界经济的特征及可能的发展趋势

3.对贸易了解的请进~~~急

人民币崛起“羊毛”剪不动了,美国为什么倒贴钱都要做空油价

多哈疫情最新情况-多哈最新油价调整通知

 美元石油战加速了人民币的崛起,让美国的剪羊毛行动没那么顺利了

美国发动了最凶残的美元石油战,致使国际油价不断被腰斩,导致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原油主要出口国经济备受打击,美元信誉大打折扣,可结果并没有达到美国所想要的结果。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原油主要进口国,开始以人民币的方式进行贸易结算,世界各国也乐于接受人民币,致使人民币在很短时间之内迅速成为世界第六大支付货币。

根据数据显示,2016年2月全球金融机构对人民币的接受度攀升到了37%,较过去2年增长了高达18%。统计过去两年数据,美洲地区对人民币的接受度增长最为强劲,攀升31%,其次是亚太地区的18%。就此可以看出,人民币已经真正超过欧元,成为世界第二大国际贸易融资货币。

人民币在美国剪羊毛这件事上扮演什么角色,我们以土耳其为例。随着全球金融市场对人民币接受度的攀升,中国和土耳其的货币可以互换了。土耳其手里有人民币,就可以跟中国换成美元,然后把美元债务还清,转而欠下人民币债务。这个过程,也就是人民币完成对美元的置换、取代美元的过程。有了这样一个强势货币的替代,美国也就发现无法再剪他国羊毛了,并且每剪一次反而就相当于为人民币铺路。

羊毛既然剪不了了,为什么美国还要在多哈会议前夕对各大产油国施压呢?为什么美国就非要把油价往里压?

(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

在这里问大家一句油价下跌受损最大的国家是谁?原油出口国啊!特别是俄罗斯!俄罗斯的经济增长极其依赖油价的攀升。很多人认为很厉害,其实,的水平也就那样,特别是搞经济,完全是“靠天吃饭”,在油价高涨的年份,俄罗斯人的日子就好过,油价暴跌的时候,俄罗斯经济就要崩溃,2008年是这样,今天还是这样。

油价下跌以后,沙特、委内瑞拉等石油出口国的日子自然也不好过,他们肯定不希望油价下跌,但是,他们为什么没有去限产保价呢?因为油价的涨跌不仅仅是美俄两国之间的事,还有中国,如果美国和俄罗斯打个平手,欧佩克偏向美国则油价跌,偏向俄罗斯则油价涨,可是,现在欧佩克必须考虑中国的态度呢,中国自然是希望油价下跌的,所以,中美两国希望油价跌,俄罗斯希望油价涨,结果是欧佩克只能认倒霉,这就是为什么俄罗斯无法与沙特等国家联起手来把油价拉起来的原因。当然,在油价下跌的过程中,中国只是个搭便车的,只能给个态度,中国无法直接左右纽约和伦敦的原油期货价格的,有这个本事的只有美国人。

为什么美国人一定要把油价打下来呢?因为现在到了美国不得不下决心废了俄罗斯的时候了。美国经济是一个靠吸血过日子的经济体,因为它不搞实业嘛,GDP的80%都是水,是服务业,既然不能靠实业赚钱,就只能抢钱花了,美国之前连搞QE就是为了抢钱的,无奈中国的实力上升太快,毛都没抢到一根,时间却浪费了整整五年,美国人钱没抢着,国债总额倒上来了,都18万亿了,美国人是真能花啊,再这么下去美国可真废了。

你别看美国的统计数据挺好,这个没用,美国的股市在天上悬着呢,美国经济的基本面根本支持不起这么高估值,只要稍有风吹草动,美国股市一个暴跌,统计数字就全都变脸。为了防止经济被拖垮,美国都必须得变个招使了,变什么招呢?既然搞不定中国,那就搞日本和欧盟,大家想一想,美国连日本和欧盟这两个盟友都不放过,怎么可能放过俄罗斯这个对头?

把油价打下来是必然的,油价打低以后还不能立即涨起来,只有在低位上徘徊几年,才能彻底废掉俄罗斯。有人说油价打下来之后美国的页岩气行业会受损,这是没办法的事,国与国较量哪有不付出代价的,杀敌一万自己丝毫不伤那是在做梦。当年美苏争霸,美国用高利率把资金吸引到美国并以此为基础废掉了苏联,代价是美国的制造业垮了。要想有所收获,必然要有所付出。

现阶段世界经济的特征及可能的发展趋势

一、当前世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2005年世界经济实际增长4.8%。据IMF和世行等国际机构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这一强劲的扩张态势还将延续至2006年和2007年。工业化国家中,美国仍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日本经济扩张的基础已初步形成,欧元区经济正呈恢复性增长态势。在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经济继续强劲增长,特别是中国、印度和俄罗斯。其主要特点是:

(一)国际油价再创新高

近来,由于地缘政治风险,特别是伊朗因素所形成的对石油供应的担心,导致油价再度飙升。过去几年来,高油价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虽不像人们所担心的那样,但在今后一段时期,由供应方因素所引发的油价持续飙升,可能会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越来越大的抑制效应。

(二)全球通胀压力相对缓和

受全球经济增长强劲及油价高企的影响,通胀总水平有所上升,但核心通胀水平仍相对稳定。随着过剩生产能力的逐步消化,非石油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对通胀约束性影响趋于减弱,进口商品价格周期性上涨将会加大未来的通胀压力。

(三)全球贸易不平衡继续发展

2005年,美国贸易赤字创历史纪录,而一些石油出口国、中国和日本以及一些小工业化国家和亚洲其他一些国家则拥有大量的外贸盈余,并为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融资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四)全球金融环境仍比较有利

随着短期利率的不断调升,长期利率并未随之上扬,而是继续较低位运行。低利率不仅推高了大多数国家股票市场的股权价值,而且还大幅提升了一些国家的房地产价格。预计今年金融市场上的短期利率将会适度上扬,长期利率也会有所回升。应该说,全球金融体系目前正处在一种应对正常周期性挑战的状态,偏紧的金融环境将会给某些新兴市场国家带来风险,并可能影响到一些工业化国家的住户部门。

二、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

由于企业投资增长加快,加上美国等国家采取了适应性调节的货币政策,从而高油价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吸收和消化。当前,企业运用资金速度明显加快,促进了投资和就业的增长;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也有望超过预期,因而世界经济面临的总体风险呈下降趋势。除伊朗、朝核等地缘政治风险外,其他主要风险还有:油价持续高位振荡;全球贸易不平衡可能出现无序调整,并引发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金融市场状况趋紧对房屋价格上涨过多的国家及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住房部门产生不利影响;禽流感传播可能给经济带来严重损害等。预计2006年和2007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分别达到4.9%和4.7%。

美国。美国经济在2006年年初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当前,企业利润较快增长,投资信心不断增强,劳动力市场持续改观。受公司利润充裕和融资环境相对宽松的影响,美国企业投资前景趋好;美国贸易伙伴国经济的较强劲增长,也为美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是,由于住房市场降温及油价高位运行,可能会抵消收入增长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刺激效应,导致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放缓。特别是在当前低储蓄和高油价的背景下,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有可能引发居民消费需求的急剧收缩。发达的金融市场虽然为美国庞大的贸易赤字融资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其空前的赤字规模可能会动摇投资者信心,对美元形成贬值压力,并引致利率急剧上升。预计2006年和2007年,美国经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3.4%和3.3%,仍为七国集团中增幅最高的国家。

欧元区。受出口需求的拉动,经济增长呈恢复性趋势。企业投资保持弹性状态,失业率有所下降,但目前仍比较高。展望未来,这一增长趋势将继续依赖于全球需求的进一步扩张。受欧元贬值和金融状况改善的促动,企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不断上升。受劳动市场和高油价的影响,居民消费需求仍将受到一定抑制。欧元区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风险是,贸易伙伴国经济增长放缓及国际油价急剧攀升。预计2006年和2007年,欧元区经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2.0%和1.9%。

日本。受国内需求强劲、就业市场不断改善及公司利润持续增长等因素的带动,日本经济目前正处于相对稳固的增长轨道上。展望未来,受国内需求强劲的拉动,日本经济有望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应该说,日本经济增长面临的风险是可控的。就业不断增加及收入持续增长将对居民消费支出形成有力支持。目前,日本核心消费价格指数(CPI)已连续4个月上涨,从而有望结束过去8年来其价格持续走低的局面。预计2006年和2007年,日本经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2.8%和2.1%。

新兴亚洲国家。2005年前期其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受一些工业化国家企业投资较快增长的拉动,该地区出口和经济增长在去年下半年明显加快。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仍相对有利,因此,2006年该地区经济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其中,在投资和净出口不断增长的带动下,中国经济将保持高速增长;受制造业和服务业强劲增长的推动,印度经济也将持续快速增长。该地区其他国家,出口前景也不断趋好。该地区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保持其经济体处于一种内外均衡的增长状态。而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加快实施包括金融部门改革在内的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促进国内需求。而且,汇率的适度升值也显得必要。预计2006年和2007年,该地区经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8.2%和8.0%。

拉丁美洲。受全球商品需求强劲的影响,许多国家经济继续保持强劲的扩张态势。受国内需求增长预期的拉动,2006年该地区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受强劲的经济增长及严格的财政纪律的影响,该地区公共债务明显下降。为了减少其应对全球金融环境变化的脆弱性,该地区需要继续减少其公共债务,并改善其债务结构。同时,要降低其对全球商品周期性需求的依赖性,把促进投资的结构性改革作为一项优先任务,促进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预计2006年和2007年,该地区经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4.1%和3.8%。

新兴的欧洲国家。受国内需求强劲及出口增长加快的支持,该地区经济呈现较快增长势头。其主要风险是,欧元区国内需求恢复力量减弱、巨额地区经常账户赤字及一些国家信贷的迅速扩张。波罗的海和东南欧洲国家,对外贸易赤字主要反映了私营部门行为,而在匈牙利,对外贸易赤字却与其财政赤字密切相关。这种外部的不平衡,将对该地区一些国家带来较大风险。预计2006年和2007年,该地区经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5.0%和4.8%。

独联体国家。受乌克兰经济增长急剧放缓的影响,该地区经济增长在2005年明显放缓。目前,由于投资动力较弱,消费需求强劲,加上高工资、养老金及信贷条件放宽等因素的刺激,该地区需求结构呈严重失衡状态。展望未来,该地区经济增长将有所放慢。当前,该地区货币政策要着眼于控制通胀,包括允许汇率升值。同时,政策制定者要大胆实施改革,改善商业环境,鼓励更高水平的企业投资,从而实现一种平衡的经济增长。预计2006年和2007年,该地区经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6.0%和6.1%。

非洲国家。经济活动继续强劲扩张。受全球商品需求强劲和实施改革的影响,今年该地区经济增长有望达到过去30年来的最高水平。对这些国家来说,关键是如何利用当前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切实减轻其对外债务,不断推进改革,完善制度,创造条件,以鼓励私营部门生产和投资,从而为持续强劲的经济增长铺平道路。预计2006年和2007年,该地区经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5.7%和5.5%。

中东地区。受石油出口高收益的推动,该地区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但由于其石油生产已接近其生产潜能,预计今年该地区经济增长可能会放缓。其面临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油价的未来走势。此外,地缘政治因素及房地产市场新近开发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当前,这些国家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运用石油收益,如何进一步改善其石油部门和非石油部门增长的前景。预计2006年和2007年,该地区经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5.7%和5.4% 尽管世界经济呈现明显复苏迹象,但基础尚不稳定。主要国家经济贸易大幅回升的局面仍未显现。 一、2010年世界经济将全面复苏 随着各国政府政策效果的显现、随着市场的回暖、随着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的恢复,特别是迪拜危机的爆发,各主要国家官方和机构大多认为,世界经济衰退的不利因素基本出尽。即使是迪拜危机也被认为是经济危机结束的标志性事件,因为世界经济最脆弱的时期已经过去,市场已经拥有足够的承受力,迪拜问题的爆发并不会影响投资者信心和世界经济的恢复。  面对经济逐步向好和金融市场形势继续好转的局面,IMF和OECD等机构纷纷调高对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2009年10月IMF《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10年全球经济可反弹至3.1%,较7月份预计的2.5% 提高0.6个百分点,较年初1.9% 的增长预期更是明显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上升1.3%(年初预计是零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将升至5.1%(年初预计增长4.0%)。2010年世界贸易将出现2.5% 的增长,年初预测仅为0.6%。2009年11月,OECD经济展望报告预测更为乐观,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达到3.4%,世界贸易增长率可达到6%。  必须指出的是,尽管世界经济呈现明显复苏迹象,但基础尚不稳定。主要国家经济贸易大幅回升的局面尚未显现。因为目前发达经济体经济的恢复,仍受制于政府政策性措施的恩惠。从长期看,金融市场信心修复尚需时日、失业率居高不下对需求恢复形成的障碍、不断加重的政府巨额财政预算赤字给再融资带来的困难以及新一轮经济复苏中的通胀压力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全球经济即使复苏,增长速度也将是缓慢的,同时不排除期间有所反复。  另外,从传统周期理论分析,以2007年12月美国经济进入衰退作为起点,即使短波周期(2-4年),本轮世界经济调整在2009年停滞,2010年仍将在底部调整,随后在2011—2012年逐步有所复苏,但仍将略低于近20年来世界经济年均3.5%的增速。如果按照中波周期(7-10年),从2008年算起世界经济还有4—5年的收缩期,如果按照中长波和长波周期来看,则是世界经济复苏的时间要大大推迟。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与当前市场主流判断相反的观点的也大有人在。国际大炒家索罗斯认为,2010年或2011年世界经济将会出现二次衰退。美国纽约大学教授鲁比尼则认为,美国官方高估经济恢复的力度,而低估了失业率水平。房价在继续下跌,而股票价格上涨,这将导致富人更富,中产阶级和贫困者更贫困。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罗奇更认为,截止到2009年10月,全球金融危机仅过了一半,全球不良资产也只解决了一半。他认为,世界经济W形的“双底风险”可能会至少持续两三年。 二、世界经济持续复苏面临的困难  复苏面临的困难:持续性政策性调整;金融业修复;全面恢复就业和消费增长;新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作用;抑制贸易保护主义。  世界经济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而且世界经济恢复也将明显好于预期,但鉴于此次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全球经济结构矛盾的总爆发,有很多内在深层次原因和矛盾短期内仍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世界经济复苏之路仍充满坎坷。  (一)持续性政策性调整的困难  面对这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大多采取了财政刺激手段,且效果明显。这种依靠政府政策手段挽救危机、或刺激复苏的做法带有明显的政府政策性特征。其后果一是,政府长期主导市场,企业和市场对政府政策产生依赖,长此以往会造成市场扭曲。二是不断加大力度的政府财政安排,这使得政府开支迅速增加,财政赤字水涨船高。据美国政府的预计,未来10年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总规模将达到7.1万亿美元。未来几年,欧元区和欧盟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将从2008年的69.3%和61.5%分别升至77.7%和72.6%,远超60%的上限。日本的国家债务已经高居发达国家之首,预计未来几年日本财政状况将进一步趋于恶化。  (二)金融业修复的困难  本次经济衰退源于金融危机,因此,金融业受到的打击最大,一是泡沫破灭、财富减少;二是金融领域的去杠杆化,资金相对减少,未来修补非常困难,也需要时间;三是金融业破产、利润下降、投资和就业下降趋势尚未逆转。即便考虑到部分金融机构开始偿还政府的救助资金,通过政府救助和改变会计准则,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股票市场活跃,金融危机暂时得以缓解,但还不能推断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银行业已经稳固,金融机构的“疗伤过程”仍需时日。另外,金融危机爆发后为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经济复苏,各国央行纷纷大幅度降低利率水平,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基准利率分别降至0-0.25%、1%和0.1%,均创历史新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央行还采取非常规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直接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带动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反弹,进一步增强了市场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  (三)全面恢复就业和消费增长的困难  金融危机给各国就业形势蒙上巨大阴影,2009年全球就业形势日趋恶化。历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在经济开始复苏后,通常还需要4年到5年的时间,失业率才能逐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联合国报告预计,2009年至2010年全球失业人数将达5000万。发达经济体到2010年的失业率会普遍高于10%。鉴于全球经济形势最乐观估计也将在2010年才开始好转,而大部分国家只有在2011年至2015年间实现经济加速增长,才可能缓解金融危机导致的失业状况。国际劳工组织预计,就业率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估计要花4-5年的时间。大规模就业增长如果无法恢复,消费增长的动力明显受到掣肘。如长期以来,美国居民遵循一种高负债、高消费的模式。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居民资产大幅缩水,资产负债率上升美国居民消费行为开始发生改变,消费习惯从依赖借贷变为注重储蓄。2008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居民储蓄率不断上升。在美国就业形势继续恶化的背景下储蓄率仍将继续上升消费增长会相对缓慢。  (四)新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作用的困难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全球产能过剩与全球需求不足矛盾的总爆发。目前,全球性的钢铁、水泥、家电、汽车、住房等行业产能全面过剩,产品出现积压。尽管目前各国去库存化过程正在继续,并且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只要全球产能仍然过剩,大规模固定设备更新就不会发生,世界经济也就不会很快复苏。与美国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的IT革命和本世纪初的房地产繁荣的带动下较快摆脱衰退迅速反弹的愿望一样,目前主要国家政府大多提出将以新能源、环保等新兴产业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张,目前许多国家都开始重视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优先发展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加大了对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和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和投入,但短期内这些投资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很小,目前新能源技术,还处在发展阶段,新兴产业完全走向市场市场化仍显遥远。  (五)抑制贸易保护主义的困难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需求大幅萎缩,国际贸易出现严重下滑,加剧了各国之间的贸易竞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扩大内需受阻的情况下,纷纷提出通过扩大出口来促进经济尽快复苏,甚至通过本币大幅贬值、增加各种形式补贴等手段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千方百计争夺国际市场,预计未来国际贸易竞争将更加激烈。为促进本国经济尽早复苏,各主要经济体政策的自保性会进一步增强,将优先解决国内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继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正成为阻碍世界经济贸易复苏的重大威胁。从历史上危机过后的经验来看,一旦贸易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金融保护主义、就业保护主义等措施出台,即使这些措施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依然还会在很长时间内继续延续,因此,即使世界经济走出衰退,世界自由贸易的繁荣依然任重道远。匹斯堡G20峰会《***声明》承诺各国将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致力于2010年完成多哈回合谈判,但其结果如何将拭目以待。。

对贸易了解的请进~~~急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2006-11-27 18:23 文章来源:研究院商务信息处

文章类型:转载 内容分类:新闻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一、2006年前三季度对外贸易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保持了近几年快速增长的态势。据海关统计,前三季度全国进出口总值达到12726.0亿美元,同比增长24.3%;其中出口6912.2亿美元,增长26.5%;进口5813.8亿美元,增长21.7%。

1、出口增速回落、进口增速回升,进出口增速差距有所缩小

前三季度,尽管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但在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的影响下,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4.8个百分点。8、9月份主要受出口退税政策调整预期的影响,出口增速有所加快,分别达到32.8%和30.6%。在国内投资和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及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的带动下,进口增速明显回升,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7个百分点,与出口增速的差距比去年同期缩小了10.5个百分点。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基数差距较大,前三季度贸易顺差仍然达到1098.4亿美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1018.8亿美元的水平。

2、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高于平均水平

今年以来,科技兴贸战略的深入实施,推动了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增长。前三季度,机电产品出口3884.2亿美元,增长29.9%,增速高于出口平均增速3.4个百分点,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增长34.6%,机械及设备出口增长2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958.9亿美元,增长30.6%,增速高于出口平均增速4.1个百分点。纺织品贸易环境趋于稳定,纺织品出口360.0亿美元,增长18.2%;服装出口695.9亿美元,增长27.6%。积极应对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等贸易壁垒,降低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门槛,扩大承保范围,农产品出口增长9.3%。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等措施成效明显,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得到抑制,原油、成品油、煤炭、未锻轧铝出口量分别下降21.8%、21.1%、11.9%和5.8%。

3、初级产品进口规模较大,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加快

前三季度,由于国内需求强劲,国际市场价格高位运行,初级产品进口1416.5亿美元,增长31.6%。其中,原油、成品油进口量价齐增,原油进口1.1亿吨,增长16.3%,进口平均单价上升29.3%;成品油进口2916万吨,增长8.8%,进口平均单价上升58.7%。铁矿砂进口量增价跌,进口量2.5亿吨,增长24.2%,进口额155.1亿美元,增长15.2%。在国际市场价位较高、国家重点调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未锻造的铜及铜材和氧化铝进口量下降,降幅分别为23.6%和1.5%。加大技术引进力度,积极推进国家重点项目的设备采购与技术引进,机电产品进口3105.4亿美元,增长25.1%,高新技术产品进口1786.6亿美元,增长28%。另据商务部统计,前三季度全国引进技术8112项,合同金额180亿美元,增长45.2%。

4、一般贸易增长略快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进口增速放缓

前三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5471.8亿美元,同比增长25.3%,高于加工贸易3.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988.1亿美元,增长29.4%;进口2483.8亿美元,增长20.8%。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5961.7亿美元,同比增长21.8%;其中出口3625.0亿美元,增长23.3%;进口2336.7亿美元,增长19.6%,增速低于去年同期3.3个百分点。其他贸易方式中,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314.1亿美元,同比增长62.6%;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进出口499.2亿美元,增长23.6%;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116.5亿美元,增长27.1%。

2006年1-9月中国进出口商品构成表 金额单位:亿美元

商品构成(按SITC分类)

出口

进口

金额

增减(%)

金额

增减(%)

总值

6912.2

26.5

5813.8

21.7

一、初级产品

377.5

4.6

1416.5

31.6

0类 食品及活动物

179.7

11.5

751.4

4.1

1类 饮料及烟类

8.8

1.1

7.4

28.1

2类 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

57.3

2.6

616.1

9.2

3类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

129.0

-3.4

689.8

51.4

4类 动植物油、脂及蜡

2.8

59.4

28.1

10.4

二、工业制品

6534.7

28.1

4397.3

18.8

5类 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

322.8

23.4

638.0

8.9

6类 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1244.3

30.0

634.0

4.0

7类 机械及运输设备

3214.8

30.4

2591.5

25.4

8类 杂项制品

1736.7

23.4

518.7

22.2

9类 未分类的商品

16.1

46.5

15.1

-4.4

2006年1-9月中国进出口贸易方式、企业性质一览表 金额单位:亿美元

项目

出口

进口

金额

同比(%)

金额

同比(%)

总值

6912.20

26.5

5813.79

21.7

贸易

方式

一般贸易

2988.05

29.4

2483.78

20.8

加工贸易

3624.98

23.3

2336.71

19.6

其他贸易

299.17

39.5

993.30

29.2

企业

性质

国有企业

1391.26

10.4

1698.35

16.6

外商投资企业

3999.13

27.7

3427.34

23.8

其他企业

1521.82

42.0

687.76

24.5

5、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长较快,集体私营企业出口规模超过国有企业

前三季度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7426.6亿美元,增长25.9%,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58.4%。其中出口3999.1亿美元,增长27.7%;进口3427.3亿美元,增长23.8%。集体私营企业出口增长强劲,出口1521.8亿美元,增长42%,出口规模首次超过国有企业;进口687.8亿美元,增长24.5%。国有企业出口1391.3亿美元,增长10.4%;进口1698.4亿美元,增长16.6%。

6、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全面增长,自美日欧进口大幅回升

前三季度,对美国出口1468.6亿美元,同比增长25.2%;对欧盟出口1283.9亿美元,增长24.2%,对香港出口1087.6亿美元,增长27.1%;对日本出口666.8亿美元,增长8%。自美日欧进口大幅回升,自美国进口446.5亿美元,同比增长23.7%,比去年同期回升16.4个百分点;自日本进口842.8亿美元,增长15.9%,比去年同期回升11.6个百分点;自欧盟进口660.5亿美元,增长21.6%,比去年同期回升18.2个百分点。欧盟仍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是中国最大出口市场和顺差来源地,日本是中国最大进口市场,台湾是大陆最大的逆差来源地。

2006年1-9月我国进、出口贸易伙伴情况 金额单位:亿美元

国家或地区

出口额

增长(%)

进口额

增长(%)

贸易差额

全部国家和地区

6912.20

26.5

5813.79

21.7

1098.51

欧盟

1283.93

24.2

660.51

21.6

623.42

美国

1468.57

25.2

446.51

23.7

1022.06

日本

666.82

8.0

842.84

15.9

-176.02

东盟

512.55

26.5

650.79

20.5

-138.24

香港地区

1087.60

27.1

79.91

-12.5

1007.70

韩国

319.53

24.7

657.37

18.0

-337.85

台湾省

151.05

26.5

637.40

20.3

-486.35

俄罗斯

110.79

21.8

135.58

16.5

-24.79

澳大利亚

94.23

19.6

140.63

18.8

-46.40

印度

101.87

60.3

76.82

2.2

25.05

二、2006年全年对外贸易形势预测

当前,世界经济稳定增长,国际市场需求旺盛,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利用外资保持一定规模,但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和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总体上看,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有望保持前三季度走势,连续第五年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1、世界经济和贸易增势良好

今年以来,尽管受到油价高涨和主要经济体利率上扬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依然保持了强劲增长态势,预计全年增长5%以上。受房地产市场降温影响,美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全年增长率仍然有望达到3.4%;在德、法等主要国家带动下,欧元区投资和消费快速增长,上半年经济增长3.4%,全年有望增长2.4%;日本经济稳步复苏,全年将增长2.7%。在经济持续增长和市场需求旺盛的带动下,全年世界贸易量增长幅度也将高于上年。

2、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今年前三季度,宏观调控效果进一步显现,中国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7%。下半年投资和工业生产增速放缓,会对进口产生一定抑制作用。但随着国际市场能源资源价格自高位回落和近几年投资的大型项目进入设备安装阶段,进口可能有所增加。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企业竞争力上升,高技术产业出口供给能力增强。

3、外商直接投资仍将推动进出口增长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426亿美元,预计全年仍然可以达到600亿美元左右,大体保持上年的规模。制造业仍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前三季度实际使用外资273亿美元,占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64.2%,新增产能仍将主要面向国际市场。

4、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影响逐步显现

为了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今年9月15日,中国取消或降低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增补了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同时提高了深加工农产品和部分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此次调整将会进一步抑制能源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产品出口,促进深加工农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出口。其政策效应将在第四季度显现。此外,自2005年7月我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已累计升值近5%,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出口、刺激进口。

三、2007年对外贸易形势展望

从2007年的国内外环境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仍然面临较为有利的条件,但考验和挑战也在增多,一些新的趋势和动向值得关注。

1、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但基本面仍然较好

据IMF最新预计,2007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9%,比2006年低0.2个百分点。世界三大经济体中,美国经济增长受房地产降温的影响可能出现小幅回调。但目前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和利润率都处于较高水平,投资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房地产市场降温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有限。美政府部门和投资机构大多认为此次调整是温和的,整体经济不会出现衰退,增长率将维持在2.7-3.5%。欧元区内需增长势头较好,失业问题有所缓解。虽然利率上升和欧元走强可能对经济增长造成一定影响,预计增长率仍将保持在2%左右,处于近几年的较好水平。日本经济在出口带动下已走出通缩,私人消费和设备投资稳健增长,经济复苏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尽管出口可能受美 国消费需求减弱等因素影响,但经济仍可实现2%左右的较快增长。

2、国际市场能源资源价格有望高位回落,但不确定性因素较多

随着世界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各国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能源资源利用率继续提高,全球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将会有所回落。近几年需求和价格上升带动了产能和运力扩张,供给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从市场供求角度看,价格有望高位回落。目前,国际油价已回落到每桶60美元以下,铜、铝等有色金属价格也有所下降。但是,由于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比较复杂,供应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导致未来能源资源价格走势仍不明朗。

3、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仍将继续发展,但贸易保护主义威胁也在增加

2007年,国际贸易仍将继续扩张,跨国投资依然活跃,世界贸易量仍将增长7%以上。但是,由于多哈回合谈判中止,多边贸易体制受挫,许多国家在全球化冲击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困难增加,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将进一步加剧。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更加严峻,摩擦从个案转向体制层面,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其他产品延伸,从反倾销向多种贸易保护手段扩展,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前三季度,共有23个 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70起,案件数量为历年同期之最。

4、中国经济总体形势较好,但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中国经济仍处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的发展阶段。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十一五”规划,都将增强经济增长的内需动力。与此同时,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投资、信贷回落的基础还不稳固,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仍在加剧。总体上看,2007年中国经济有望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但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

5、中国继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但吸收外资面临新考验

由于经济持续增长、市场容量大、产业配套能力强、基础设施完善、劳动力成本较低、社会政治稳定等优势,近年来中国一直是跨国公司投资的首选地之一。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当前中国吸收外资也面临新的挑战。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制造业产业转移趋势有所减缓,一些跨国公司出于分散风险的考虑,加大了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力度;中国一些地区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成本优势有所减弱;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也对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今年10月,中国商务部发布了《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中国将在继续保持外贸适度增长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加快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纲要》的深入实施,将推动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初步预计,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将增长15%左右,比2006年的增长速度略有放缓,进出口总额有望达到20000亿美元。

中国进出口增长状况及发展趋势预测 金额单位:亿美元

年份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差额

金额

增速(%)

金额

增速(%)

金额

增速(%)

2001

5096.5

7.5

2661.0

6.8

2435.5

8.2

225.5

2002

6207.7

21.8

3256.0

22.4

2951.7

21.2

304.3

2003

8509.9

37.1

4382.3

34.6

4127.6

39.8

254.7

2004

11545.5

35.7

5933.3

35.4

5612.3

36.0

321.0

2005

14219.1

23.2

7619.5

28.4

6599.5

17.6

1020.0

2006.1-9

12726.0

24.3

6912.2

26.6

5813.8

21.7

1098.4

2006*

17700

24.5

9600

26.0

8100

22.0

1500

2007*

20000

15

*注:2006年、2007年为预测值。

作者:商务部综合司、研究院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6年秋季)课题组

(首发子站:山东临沂商务之窗)

(首发子站:山东商务之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