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调整最新消息本轮油价调整日期-木轮油价调整时间

tamoadmin 2024-09-27

1.3次自驾游西藏,总结出6点经验,包括路线、车型、花费、注意事项-

2.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居然是科学未解之谜?

3次自驾游西藏,总结出6点经验,包括路线、车型、花费、注意事项-

油价调整最新消息本轮油价调整日期-木轮油价调整时间

3次进藏,走过滇藏线,走过青藏线,第三次纯电动 汽车 自驾游318川藏线,感触颇多,这里我从 车型选择、自驾游线路、景点、全程吃住花费、注意事项 等几个方面来详细分享6点西藏自驾游的经验。

西藏地处高原地区,平均海拔都在3600米以上,自驾游需要翻越多座高山,尤其像 东达山、米拉山垭口 ,海拔均超过5000米,在这样的高海拔地区,不仅人会出现 高原反应 , 汽车 同样会出现“高原反应”。

对于燃油车来说,主要是一些自然吸气发动机车型,自动挡或者排量小于1.5的车型会出现爬坡无力,动力不足的情况,这和空气中氧含量相关。

在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尤其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区, 空气中氧含量大约只有11% ,这样的氧含量只有我们平时氧含量的一半左右,人也是因此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状况,同样,对于 汽车 发动机来说,相同的进气量,含氧量迅速降低,直接影响缸内混合物的燃烧效率,进而影响发动机输出的功率。

因此,尽量选择 涡轮增压的车型或者选择排量大一些的车型 ,这样动力影响较小,虽然进藏路上有很多五菱宏光这类面包车,但在东达山几个弯道上,会发现很少有他们的踪迹,很多路段他们都是慢悠悠行驶,有的货拉得重一点的,爬陡坡前,需要把货卸完才爬上去,也见过奇瑞QQ中途找越野车牵引爬坡,不是说小排量车型不行,只是因为动力有所减弱,开起来影响自驾游体验。

也有人担心轿车底盘低,通过性不如SUV,进藏能行吗? 其实,最近几年进藏的路已经很好走了,全程柏油路,偶尔遇到雨季会有滑坡导致道路中断,这种情况下,轿车通过性确实较差,但道路很快也能修好,基本不影响。

也有人问,现在开纯电动 汽车 能进藏吗?

纯电动 汽车 入藏?这事在一年前,想都不敢想,但是现在川藏线沿线充电桩已经安排上,主要是国 家电网、小鹏、特斯拉、蔚来 充电桩为主,从成都沿着川藏线一直到珠峰大本营,全线均有充电桩,两个站点之间最长的距离也没有超过300公里,充电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想要拥有一个完美的自驾游体验,还是建议选择一辆排量在1.6以上的SUV,如果是纯电动 汽车 ,那建议官方纯电动续航至少在450公里以上的车型,在高海拔地区,虽然纯电动 汽车 动力影响较小,但是遇到低温天气,续航里程缩减较快,450公里的续航,一般续航需要打7折左右,按7折来算,这样也能行驶300公里以上,中途不用担心续航不够。

1、车辆养护工作, 进藏虽然里程不是很长,但是路途中耗时较长,出发前建议把车开到4S店或者维修店进行保养,更换机油、机滤,空调滤芯、燃油滤芯等易耗品,再检查刹车油、刹车片、火花塞、防冻液、轮胎胎压、备胎、电瓶电压、玻璃水等。

2、随车工具, 车载充气泵、快捷补胎套装工具、拖车绳(3吨以上)、拖车钩、千斤顶(3吨以上)、车载灭火器、防蚊纱窗、三角警示架、反光背心、应急电源、电源搭线、应急手电筒、简易工兵铲、充电宝等。

其实这些工具都是以备不时之需,绝大部分时间都用不到,但是像我经常长途自驾游,这些随车应急工具一直都在车上,第二次入藏的时候,8月下旬还在雨季,我们开着轿车从318进藏,然后从317出藏,当时317的路况还是很糟糕的。

中途遇到滑坡堵住了公路,只有SUV车型勉强能通行,绕行需要多走200多公里,于是使用工兵铲把坑洼路面填平,然后硬着头皮开,结果还是磕到底盘,最后使用千斤顶,垫了石头才通过,这些小插曲,就需要用到很多应急工具。

其他随身携带物品,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银行卡、尽量带现金,在一些村庄,小镇还是以现金居多,如果需要到西部边境 珠峰、定日、墨脱、日土、阿里等地区 ,还需要提前办理好边防通行证, 边防证 一般有效期3个月,到户籍派出所即可申请,要注意,申请时需要填写需要到达的地区,记得需要边防证的地区全部都选上,以防到时候行程临时有变。

带够氧气瓶,预防高原反应的红景天、高原宝以及感冒药等常用药,在西藏高原,最怕的就是生病感冒,因此这些药需要带上备用。

日用品, 西藏地区海拔落差较大,温差变化也很大,晴天,有时候山脚气温高达20多度,到达山顶垭口可能就是零下十几度, 冬季、夏季衣服 都记得带上,记得带上雨衣,雨伞可忽略,带上 防晒霜 等,西藏空气稀薄,白天紫外线很强,记得带上 睡袋 ,如果车辆空间大,还可以带上 帐篷、被褥 ,方便在车上或帐篷内休息睡觉。

进藏线路有很多条,但是对于我们普通人群来说,还是走常规路线比较好,主要有 318川藏南线、青藏线、滇藏线、317川藏北线、新藏线、阿里北线、丙察察、214唐蕃古道 这8条,其中走318川藏南线、317川藏北线、青藏线、滇藏线居多。

318川藏南线

比较适合首次进藏的人群,这一条线,从成都出发,依次经过 泸定县 (海螺沟冰川景区、泸定桥,小学课本上印象很深吧)— 康定 (木格措景区,期间翻越“康巴第一关”的 折多山 ,海拔4298米,这是进藏第一座高山)— 新都桥 (摄影走廊)— 理塘 (向南到稻城亚丁)— 芒康 (乌拉山)— 左贡 (东达山垭口,海拔5008米,川藏南线第二高垭口,常年积雪)— 八宿 (然乌湖,让人魂牵梦绕,川藏线上的璀璨明珠)— 波密 (米堆冰川)— 鲁朗 (素有天然氧吧、东方瑞士之美誉的小镇)— 灵芝 (南迦巴瓦峰)— 拉萨 (过了灵芝向北线会经过工布江达县,这里有川藏线最后一个垭口,也是第一高垭口,米拉山垭口,海拔5013米)。

317川藏北线, 这条线文化底蕴浓厚,一路上有藏式小寨、羌寨、寺庙等等,自然景观丰富,但是这条线路在7、8月雨季时路况时好时坏,轿车需要多注意,遇到滑坡通行是一个大麻烦,很有可能夜宿车里。

1 09青藏线, 大多数人会走川藏线到西藏,然后走青藏线出藏,就是我们所说的 “川进青出”, 如果担心高原反应,那不建议由青藏线进藏,这条线平均海拔较高,但是路况较好,也是西藏主要的交通运输线,大货车居多,沿途经过 纳木错、可可西里、昆仑山脉 等特色地区。

路线比较多,这里简单介绍这3条,每条进藏线路上,都有不一样的景色,如果单纯从景点来排名,当属阿里北线、新藏线、318川藏南线、唐蕃古道。

绝大部分人都是从平原到高原,刚进入高原时,记得不要吃得太饱, 饭吃7分饱 即可,高原地区肠胃容易受到影响,胃蠕动变慢,如果肠胃不舒服,刚开始几餐尽量吃一些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如面条、稀饭等,多吃水果蔬菜。

进藏沿途吃饭完全不用担心,以汉族、藏族、回族饮食居多,其中 川菜 较为常见,前几天吃不习惯的可以吃面条、米饭这样的主食,少吃特色小吃,等肠胃、身体慢慢适应后再吃特色菜。

至于住宿,像川藏线、青藏线沿途客栈、旅店、酒店非常多,但一般建议在县一级住宿比较好,干净卫生、安全,基础设施都比较好,住宿方面都很方便。

其实自驾游费用因人而异,以我个人沿途费用来说说吧,主要是 油费、住宿费用、吃饭、景点门票、礼品 等花费。

1、油费和过路费, 走318川藏南线,从成都出发到拉萨全程 2250 公里左右,到康定收费站是最后一个高速收费站,过路费130左右,之后就是318国道,无收费。

油费就看具体车型了,当时驾驶2.0T排量,SUV车型,平均百公里油耗11L左右,中途加油站也比较多,但是西藏境内油价略高,95号汽油比川内大概高了5毛左右,单程油费大约2000元左右,平均算下来,一公里大概1元左右,如果是轿车或者低排量车型,油费和其他城市都一样的。

2、住宿费用, 每年6-10月 旅游 旺季,一般星级酒店普遍都在300-600左右,青旅、客栈、民宿等较为便宜,普遍在一百多元,当然床车自驾游也是可以的,累了随时休息,自然费用相差也会比较大,一般普通酒店住宿居多,价位在150左右。

3、吃饭费用, 中餐略贵一点,几乎都差不多,一天按早中晚三餐来算,平均一天50左右居多,当然这个差距也很大,全看吃些什么了。

4、景点门票, 绝大部分景点都是免费的,其他主要几个景点大概费用如下,泸定桥10/人,海螺沟92/人,稻城亚丁套票270/人,来古冰川50/人,米堆冰川50/人,羊卓雍措120/人,纳木错120/人,茶卡盐湖70/人。

景点主要还是看怎么玩,怎么看,很多景点都是门票+观光车+索道+其他交通工具,这样花费普遍较贵。

全程算下来,川藏线快的话,5-7天左右,大部分在7-10天左右,人均每天总花费 300-500元 左右。

1、进藏时间和路线方面, 每年6月至10月初是自驾游旺季,但是尽量避开7-8月,这是暴雨季节,5-6月以及9月比较适合自驾游进藏,首次入藏建议选318川藏南线,记得下载好离线地图。

2、驾车注意事项, 尽量不要在夜间开车,气候多变、路况较为复杂,尤其路上经常会遇到牦牛、羚羊、羊群等,一定要减速慢行,另外车上随时准备2天的食物,水至少准备3天,折多山、米拉山、东达山这些高海拔垭口,经常会遇到暴风大雪,路上堵车是常有的事,食物和水必须要带。

3、进藏、出藏途中, 不要随便离开主干道,很多地区荒无人烟,更别说手机信号了,尤其沿途一些沙地、草地等,不要轻易把车开进去,看似很正常的路,车很容易陷入沙地,不要私自走快捷小路,更不可穿越 可可西里、阿尔金山、羌塘 这三大无人区,危险远不止来源于大自然,还有人心。

4、夜晚如果睡在车里, 尤其需要注意,不要整夜启动发动机开空调,无论是内循环还是外循环都很危险,更不要整夜紧闭车窗,夜晚不要在高海拔地区睡车里,开空调睡车里,不仅危险,仅仅油费也和住旅店差不多了。

5、高海拔地区不要进行激烈运动 ,容易缺氧,身体不适不要进藏,比如感冒、心血管、心脏方面有问题的不要进藏,遇到感冒等问题,记得及时就医,不要拖,高原地区生病完全不能和平原地区相比。

6、尊重当地风俗习惯, 首先藏族人不吃驴肉、马肉、狗肉,避免谈及忌讳的东西,尽量不要穿短裤、裙子。喝酥油茶时,等主人家双手捧到面前,才能双手接过来喝,很多人刚开始不习惯喝酥油茶,记得不要表现出来,再怎么样也要喝,这是他们的待客之礼。

不要随便跨越 法器、火盆、经筒 ,不要踩着他们的门槛,更不能随便摸别人的头,遇到草场等牧民区域,不要随便驾车进去或者徒步进去,也有人说,看到年轻姑娘蹲在空旷地上,不要靠近,会尴尬的。

总之,西藏,一个去了还想再去的地方 ,相比大城市的繁华喧嚣,西藏这片净土似乎有着一种能净化内心的“魔力”,让无数探险者、自驾游爱好者为之着迷,西藏,不仅有神奇壮观的自然风光,也有凶险无比的无人区,它的危险远不止来源于大自然,因此,自驾游很有必要做好相应攻略。

很多人都说,一生中一定要疯狂一次,再不疯狂就老了,或徒步,近距离感受西藏这座“边陲圣地”的美景,或骑行,翻山越岭,一人一车,随心所欲,或自驾游,一边感受神奇壮观的自然风光,一边享受自驾游的乐趣,不管以何种方式入藏,很有必要做好各种攻略,知己知彼,让自己拥有一个完美的西藏之旅。

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居然是科学未解之谜?

尽管自行车、玻璃和冰,都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东西,但是你可能想不到的是,科学家并没有完全理解它们。通过下面的讨论,你将会发现,现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为什么自行车在行驶中不会倒下?

2011年,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突然“投下一颗重磅炸弹”,声称尽管已经分析了150多年,但世界上还没有人真正弄懂为什么自行车在行驶中不会倒下。估计世界上许多自行车骑手听到这个消息后会立刻下车,并不可思议地盯着他们的自行车——多年来他们一直在做的事情,竟然是一件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

不过准确地来说,科学家不知道的是,能使自行车保持稳定的最简单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什么。自行车的研制,主要依靠的是不断试验,使自行车在行驶中更不易倒下。但是要想解释背后的原理就比较麻烦了。研究人员开始发现,要想解释自行车是如何工作的,数学上需要大约25个变量,例如自行车的前叉相对于路面的角度,质量的分布以及车轮的大小等等。

之后,研究人员把自行车保持稳定的条件变量简化为两个:一个叫“迹”的大小,指的是前轮触地的位置到前叉延长线与地面相交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另一个则是可以保持旋转的车轮直立的陀螺恢复力(一种令旋转物体恢复平衡的力,陀螺最为典型,故以陀螺命名)。

不过在2011年,那个国际研究小组不仅对这个理论重新分析了一遍,而且还把一辆自行车中的“迹”和陀螺恢复力弄歪,使得它在理论上无法保持稳定。但结果令人大感意外,这辆自行车在行驶中仍可以稳定地前行。

虽然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但是在2014年,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发明出了一种无论怎么倾斜也不会倒下的车子。他们的发明看起来像是自行车与三轮车的合体,而外侧的两个车轮由一个弹簧来调节。如果弹簧完全松开,它跟普通自行车没什么区别,骑手可以通过倾斜和扭转车把来操控。如果弹簧完全绷紧,它就成了一辆三轮车,骑手只能通过扭转车把来操控。而当弹簧处在某个中间的临界点时,这辆车不管怎么倾斜也都倒不了,而且倾斜也不会影响车子的运动情况。另外,骑手试图扭转车把来转向时,却只会造成车子发生倾斜。结果是完全无法操控这辆车子,它只能沿着直线行驶。研究人员希望借此研究出骑手究竟是如何操控自行车并保存稳定的,并能研制出更易操控的自行车。

但这仍是一场艰难的研究。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要想理解自行车为什么不倒,不只是要考虑力学问题,也许还要考虑脑科学。人类能用很复杂的但却很直观的方式使得自行车保持稳定。例如在非常低的速度下,我们很容易就意识到,扭转车把没多大用处,相反我们会通过膝盖运动来操控自行车。

我们为什么会这么做?没人知道。自行车的谜团将会继续困扰我们。

玻璃是什么?

如果你去欧洲参观那些古老的大教堂的话,导游们常常会向你兜售这种观点:玻璃其实是液体,会慢慢地往下流,所以这些古老教堂上的玻璃都是上薄下厚的。

但这个观点是错的。玻璃并不是一种流动很缓慢的液体。研究表明,即使经过十几亿年,一块玻璃里也只不过是几个原子会发生移动。那么上薄下厚是怎么回事?事实上,中世纪的玻璃制造工艺还比较粗糙,没办法制造出厚度均匀的玻璃,于是工匠们会把玻璃厚的一边放在底部。

所以,玻璃就是固体了?对,但它却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固体。玻璃是一种无定形固体,或者叫做非晶态固体,因为它的微观结构不像晶体固体(例如金属、食盐和冰)那样是有规则的晶格排列,而是一种类似液体那样的不规则排列。另外,很多高分子化合物如聚苯乙烯等也是无定形固体。

但是,科学家并没有完全搞清楚玻璃的一切。例如,玻璃从液体转变为无定形固体的过程仍然令人摸不着头脑。

大多数材料从液体变为固体时,内部的分子会立刻进行重新排列。也就是说,处在液体时,分子可以自由地走动,然后在某个时刻分子会突然发现自己被困住了,于是一种有规则的晶格排列就形成了。

但是从炽热的液体转变为透明的固体的过程中,玻璃分子的运动状态并不是突然发生改变的,而是随着温度的下降而逐渐放缓的,最终形成的无定形固体仍具有类似液体那种不规则的排列,但却具有固体那种坚固的性质。换句话说,在玻璃中,我们遇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类似液体那种不规则的排列被神奇地固定了下来。

但它究竟是怎么被固定下来的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许许多多理论来解释。

一种可能的原因是与能量有关。根据热力学定律,每一个分子集合总是趋向构成一种所含能量最低的排列。但在玻璃中,不同的分子集合却会构成不同的排列,最终会形成了一个不可调和的不规则排列。

尽管这种解释听起来不错,但是玻璃会形成不规则的排列,真的是因为这是一种能量最低的排列吗?一些科学家猜测,也许这是一种混乱程度最大的排列,因为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总是趋向于达到最大(即热力学第二定律)。这也是一个合理的解释,尽管这个反而很难解释晶体固体中有规则的晶格排列是如何形成的。

而另一些科学家却认为,玻璃所形成的结构,也许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晶体。而且有一个证据能证明这个观点,那就是玻璃内有不断重复的几何结构。如果这种观点是正确的,那么玻璃可以真正称得上“晶”莹剔透。

但不管怎样,玻璃为什么是这样的,到今天也没有一个统一认可的解释。

冰为什么很滑?

花样滑冰选手可以在冰面上滑出优美的舞姿,但这里有一个很令科学家困惑的事情——冰为什么很滑?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即使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研究,科学家也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通常的解释是,冰之所以有很低的摩擦系数,是因为鞋与冰面之间有一层薄薄的水,这层水起到了润滑作用。因此,滑冰选手可以穿着滑冰鞋在冰面上自由地滑动,但是在木质地板上却无法滑动。

事实上早在1850年,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就注意到了这层水。他曾向来自伦敦皇家学会的听众们解释,挤压两块冰,两块冰之间的水层会迅速冻结,这样两块冰就冻在一起了。在很多年里,大家都认为冰面的这层水是因压力导致的,因为压力能使冰的熔点下降,促使冰发生融化。

但是,科学家经过计算后发现,即使一个体重超标的人只用一只滑冰鞋站在冰面,产生的压力也不足以明显改变冰的熔点,所以这种解释行不通。相反,一些科学家认为这应该是摩擦生热。当冰刀在冰面上运动时,产生的热量足以融化冰面。

你可能认为事情就是这样了。但是你可能会想起,即使你穿着滑冰鞋站着不动,你也可能滑倒,这说明摩擦并不是真正的原因。1996年,一些研究人员发现,当温度在-22℃以上时,冰的表面上始终有薄薄的一层永远不会凝固的水。所以说,并不是因为压力或者摩擦力产生的这层水,而是冰本身固有的性质。

不过,一位来自新加坡的研究人员认为,冰上的那层水并不是真正的液态水。他把这一层称为“超固体皮肤”,并认为,冰表面上的水分子之间的化学键被拉长了,但是与液态水不同的是,每一个化学键都没有断裂。而且,这种拉长的化学键会最终在表层与接触物之间产生一种静电斥力。这种静电斥力,类似于托起磁悬浮列车中的电磁力或托起气垫船的空气那样,能托起接触物,并大幅度地减少摩擦阻力。

尽管这位研究人员认为他已经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其他的研究人员对此并不信服。在2013年,一位来自日本的研究人员第一次直接观测了这一层结构,并认为这层应该是“准液体”,是冰融化为水时的一种中间状态。

那么,冰的表面究竟是什么?又是怎么来的?看来,这个问题暂时还得不到解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