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苏联石油价格-70年代苏联石油出口
1.0几年的时候把石油价格打下来的是谁
2.曾经的世界第一石油出口国苏联,是如何被瓦解
3.最巅峰时苏联的经济有多强?
4.美国仅用几亿就套走苏联所有财富28万亿美元
5.卢布也曾比美元值钱
0几年的时候把石油价格打下来的是谁
据统计,今年夏天以来,原油价格已经累计下跌了约40%。尽管如此,11月27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在维也纳发布声明称,将石油日产出维持在3000万桶的水平不会改变。
紧接着,国际油价应声跳水,布伦特原油最低触及71.26美元/桶,跌幅7.93%,而NYMEX原油最低触及67.75美元/桶,跌幅7.82%。石油价格下跌的背后,不仅仅是经济原因,也掺杂着历史因素和现实冲突,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是谁在背后操控着石油价格?我觉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折射了国际政治。美国是背后操控油价的始作俑者,美国的目的很简单、很直接,就是要通过油价来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
俄罗斯是仅次于沙特的世界第二大产油国,能源占俄罗斯出口总额的70%,根据相关机构研究分析,原油价格每跌10美元,俄罗斯将减少190亿美元的财政收入。在油价低落的这一年里,俄罗斯外汇储备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
其实,这已经不是美国第一次使用石油价格战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里根总统为首的美国政府纠集沙特等国家一举把石油价格压到10美元以下并长期保持,使得严重依赖油气出口的苏联陷入全面困境,最终苏联在1991年宣布解体。
但美国或许没有想到,油价持续下跌的受害者不仅仅是俄罗斯一国。其他主要依靠出口石油、经济多样化不足的国家同样身处险境,甚至连美国自己也同样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在石油输出国组织中,沙特和科威特等国家可以忍受国际油价低至60美元/桶。但是对于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和伊朗等国家,只有在油价维持100美元/桶时才能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尤其是伊朗,国内财政收入一半要靠石油出口,现在的石油价格对其国内财政而言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我们再看美国,近几年来美国页岩油的改革有了显著突破,美国页岩油可以自给自足。但是,有机构分析,原油价格如果是70美元/桶,美国页岩油的开采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利润了;如果是60美元/桶,美国页岩油行业将全盘崩溃。所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决定不减产,对于美国的页岩油行业也将是一次悲剧性的沉重打击。
那么这场战役的背后谁能受益?我们说,受益者反而是中国、日本这些石油进口国。目前,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完全可以趁机囤积原油,扩大原油战略库存。
近期,中国首次公布在2006—2009年建立的战略原油储备数据,第一阶段已储备9100万桶原油,这大约相当于中国两周的进口量。
曾经的世界第一石油出口国苏联,是如何被瓦解
说起沙特这个国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一个石油富国。说的没错,沙特确实是世界闻名的石油富国。但这仅仅是几十年的历史而已,有人说过一句话“如果西亚各国没有石油,那和非洲也没什么区别。”这句话虽然偏颇,但也基本就是这样。很多人不知道,苏联曾经是世界第一石油出口国,同样是出口石油,为何苏联始终玩不过沙特。
一、石油资源大规模使用于一战,当时沙特各国没有优势
其实石油这个东西,古人们很早之前就发现了,只是感觉当时没用而已。例如宋朝的沈括就曾经发现了石油,可是当时的大宋王朝一点也不需要石油。西方各国也差不多,虽然西方各国探险家也曾发现石油。但是在以煤炭为主要资源的时代,石油的地位很低。直到内燃机的出现,石油才开始成为主要资源。不过这也需要一个过程,在石油尚未大规模推广之前。沙特等国家虽然储藏着大量的石油资源,但这些国家的生活水平当真不比非洲强多少。在一战的过程中,大量新式武器出现,例如战机、坦克等等。这些武器通常都以内燃机为驱动,在这样的情况下,石油的地位开始上升。沙特等石油国的石油基本上抖储藏在地表很浅的位置,所以开采难度并不大。
在一战结束以后,苏联开始出现。起初苏联的石油重心并不在西伯利亚,而是在巴库地区,当时西伯利亚还没有发现石油。在二战的过程中,各国对石油的需求量逐步增大,进而确定了西亚各石油国的地位。西亚各个石油国的石油毕竟都在浅层,开采难度都很小。在二战结束以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来临,西方世界对石油的需求量急速上涨。当时的苏联虽然并不缺石油,但也无力对外出口。在50、60年代,西亚各个石油国依靠石油收入,基本上都是土豪国家。变数出现在1973年,就在这一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由于同为阿拉伯国家,海湾石油国为了抗议西方各国援助以色列,决定以石油为武器反击。海湾各国一方面大幅度降低石油产量,另一方面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就在此时,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发现了超级油田。
二、苏联石油曾经非常畅通,但是价格始终不如沙特
海湾各国降低了石油的产量,但是西方各国对石油的需求不可能急速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方各国必须寻找新的石油供应国。很不幸,它们只能去买苏联的石油。苏联依靠西伯利亚地区的石油,逐步成为了世界第一石油出口国。依靠充足的石油收入,苏联开始与美国全面争霸,而且处于战略攻势。其实苏联也并不是没有问题,苏联的粮食一直歉收,苏联需要拿出一部分卖石油的钱,转手去买美国的粮食。请注意,苏联石油都在地表深层,开采成本比较高。但在高油价的驱动下,这一切都不是问题。从70年代前期到80年代中期,国际油价一直居高不下。在这一段时间里,苏联的国力达到了鼎盛。但是月满则亏,进入80年代中期后,国际油价开始疯狂的回落。
由于压制了石油产量,沙特等石油国的日子也不好过,沙特甚至背负了300多亿美元的债务。在80年代中期,沙特与美国达成了一系列协定。由于已经谈拢了一切,沙特等石油国开始大幅度提高石油产量。国际油价在1年之内,从每桶80多美元下降到了每桶20多美元。沙特等石油国的石油开采成本低,价格低没有关系,可是苏联石油的开采成本太高,石油价格下跌,这严重挤压了石油带来的利润。到了1987年,苏联的石油出口甚至出现了赔本的情况。苏联的经济总量只有美国的53%,军费开支却是美国的两倍以上。长期的高额军费给苏联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失去了石油收入作为支撑。
在漫长的时间里,苏联过度依赖重工、军工的严重畸形经济结构,早已为其发展种下了不良的种子。在国际油价下跌的大背景下,苏联人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危机,以至于轻而易举地被一次油价大跌击倒,这背后也潜藏着长期以来的执政失误。
对原油,铜,天然气等贵金属投资有兴趣却无从下手或者已经在接触却并不理想的朋友,添加丽莎品金微信:473562950,获取每日投资获利资讯。行情走势分析,交易策略指导。
最巅峰时苏联的经济有多强?
从1917年沙俄爆发10月革命,苏维埃建立政权以来,一直到1991年苏联宣布解体,这个世界上第1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共存在了80多年的时间。这个由苏联***领导的世界上第1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建立的一刻起,就极为深刻的影响到了世界历史进程。?
苏联无论是作为击败纳粹德国,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还是二战后冷战爆发、东西方对峙,苏联都是绝对主力。而苏联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当然以及强大的工业及经济能力密切相关。那么,巅峰时期苏联的经济究竟有多么强大呢?
众所周知,继承了沙俄疆域的苏联面积极其辽阔,苏联以绝对优势成为世界领土第一大国,高达220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苏联境内,几乎拥有全世界已知的所有自然资源。
苏联的前身沙皇俄国例如,苏联的煤矿总储量占全世界的60%之巨,石油探明储量占全世界的10%,天然气则占据了全世界总储量的35%,对于工业最为重要的铁矿石,则占据全世界的28%。也就是说,如果这个世界上存在哪一个国家可以做到自给自足的话,那么,苏联无疑是最有可能的一个。
苏联的经济发展,大约分为两个阶段,二战之前和二战之后。从苏联成立到二战之前,是苏联经济发展的黄金阶段,也是发展最为迅猛的阶段。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经过艰苦的战争,苏联红军先后击败了国内白军和英法等国干涉军,取得了政权的独立。
苏联领袖斯大林在独立之后,苏联倚仗社会主义政权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尤其是工业建设。最为幸运的是,苏联还接连赶上了一战结束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大萧条,使得西方国家不但没有精力围堵苏联,反而给苏联提供了海量的人才设备和技术支持。
正是得益于这些优势,苏联在二战爆发之前,已经将本国建设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工业大国。此时的苏联工业水平和科技水平虽然略逊德国一筹,但经济总量却犹有过之。而这,也正是斯大林能够带领苏联取得艰苦卓绝的苏德战争的最大倚仗。
二战德国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然而,此时依然算不上苏联的巅峰时期。在付出2700万人的伤亡后,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取得了第2次世界大战的最终胜利,曾不可一世的纳粹德国最终覆亡。不过,苏联为了取得苏德战争的胜利,也付出了极为高昂的代价,苏联几乎所有的欧洲地区和工业发达地区都曾沦陷德国之手,战争最紧张时,苏联几乎所有的适龄男丁都上了战场,苏联最精华的欧洲地区更是被打成了一片战争废墟。
不过,苏联取得二战胜利后也并非毫无收获,除了从德国掠夺大量人才之外,大量德国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被苏联几乎掠夺一空。二战之后,苏联再次开始了自己的工业建设。
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凭着二战的胜利和强大的体量,苏联成为世界两大超级强国之一。二战之后,苏联总共进行了8个5年计划。在这个在这8个5年计划中,得苏联的经济实力在不断的增长。
例如1917年刚成立时,苏联的工业产值只占到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而到了二战爆发前的1937年则提高到10%,1970年,苏联经济巅峰时期,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能够达到全世界的百分之二十,占据了1/5强。
庞大的苏联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呢?2018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6万亿美元,美国为24万亿美元,美国占据了全世界经济总量的24%,中国则占据了16%。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依然没有达到苏联巅峰时期占据世界经济的比例。
经济的不断增长当然也意味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1960年时,苏联的社会总产值为3040亿卢布,1985年时已经增加到13,825亿卢布,增长了3.5倍之巨,人均国民收入在1967年,折算成美元的话相当于1000美元。苏联的许多工业产品,比如发电量、石油产量、商品煤产量、生铁钢、铁矿石等产量,都位居欧洲或世界第一。
苏联***苏联时期,苏联驻扎在东欧地区的庞大钢铁洪流,更曾令整个欧洲瑟瑟发抖。能够威压个欧洲,苏联凭借的当然不仅仅是军队强大的战斗力,所倚仗的根本,还是强大的工业实力。苏联巅峰时期占据美国80%的工业实力,正是苏联能够作为世界两极之一,与美国长期对峙不落下风的根本之所在。
美国仅用几亿就套走苏联所有财富28万亿美元
导读: 在看似光鲜且迷离的金融世界中,长久以来存在着不为大众所知的一些事实,在这些被人们遗忘的历史角落里,隐藏着极其强大的力量,在金融黑幕后的博弈才真正决定我们现实世界中金融的运行。
苏联卢布的
苏联卢布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货币之一,自沙皇俄国到前苏联到现在的俄罗斯,其影响力随着其国际地位的变化几经沉浮。当历史的车轮滚动到1989年的时候,卢布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就是在这一年,苏联对外宣布进行汇率体制改革,从原来的固定汇率制转变为实行双重汇率制。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后,卢布的使命在俄罗斯联邦得以延续,但是其地位已经摇摇欲坠,大不如前了。再次发生动荡是不可避免的。果然,1993年俄罗斯 *** 进行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卢布改革,以新版的卢布代替旧版的卢布,1961年开始发行的旧卢布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金融不设防的莫斯科,在毫无准备和监管的情况下开始金融自由化,就是这一举措给苏联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被奉为西方经典的市场经济改革开始实施,毫无计划和标准的国有企业私有化开始逐渐推广。在看似公平的条件下,苏联原有的国有企业被平分给了每个人,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时每个苏联公民大概分到了10万——15万卢布左右的国有资产,当然是以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证券化的形式。10万——15万卢布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一大笔财富,约合4万美元左右。但是,当苏联人民集体狂欢的时候,他们却忘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他们拿到的只是账面的证券化的财富,而且更可怕的是,这些证券都是以卢布——苏联卢布计价的,看吧,一场财富的公开掠夺由此开始。
在进行国有企业和汇率改革的同时,苏联开始了无序的金融开放。各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开始蜂拥而入,其营业网点和机构在苏联及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遍地开花。现代经营管理、私人银行服务、国际标准结算、香浓的咖啡、高档的营业场所再加上“迷人”的微笑,一切看起来是那样美好。各个外资银行通过在发达国家市场磨炼出来的一整套的营销手段,高息揽存和收买拉拢苏联企业的卢布储蓄。永远需要排队的苏联国有银行被抛弃了,苏联人民的存款发生了大转移。苏联解体后,变本加厉的金融投资者又通过其他工程从俄罗斯各金融机构大肆借贷卢布,并支付高额的利息。
当俄罗斯人民、企业、金融机构甚至俄罗斯中央银行都短暂地享受了“免费的午餐”和香浓的咖啡,并呼吸了自由市场的新鲜空气后,一场真正的金融掠杀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收网了。当为大肆做空卢布而借贷来的俄罗斯储户和国有银行的卢布到位后,卢布的悲惨命运便开始了。大规模唱衰卢布和前苏联国有企业的“研究报告”开始充斥国际金融界——“前苏联国有企业根本没有自生能力”,“前苏联国有企业债券被严重高估”,“卢布需要重新定价”,“卢布应该采取更加自由的市场化浮动”。
一面是国际金融机构精准的研究报告和国际金融媒体铺天盖地的负面报道,一面是不断快速下跌的前苏联国有企业证券价格。前苏联人民惊呼“怎么了”,但是已无力回天,只能加入卖出的大军当中,不停地“卖出、卖出、卖出”,而市场则“暴跌、暴跌再暴跌”。就这样,微笑的外资和金融投资者用借来的别人的钱(前苏联人民、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钱)收购了前苏联的国有企业。
在卢布汇率市场崩溃后,原来设下金融的国际资本劫掠者仅仅用少得可怜的美元就结清了原来的巨额卢布债务,并且低价买入了前苏联的国有资产。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赚了,而且是大赚,是疯狂的掠夺。就是这样,美国仅仅动用了几亿美元就把前苏联人民积攒70年的财富——价值28万亿美元的财富赚到了手。
石油峰值与日本工业命断
让我们一起重新回顾日本被金融殖民的整个过程。在第一个层面上,利用美国石油需求的转移,提高日本企业的生产成本,最终导致了日本工业的衰落。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1973~1974年、1978~1980年以及1990~1991年。对危机的成因众说纷纭,而不经常被人提及的则是美国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对油价的涨跌进行分析,或许将获得不同于成见的全新认识。从世界石油贸易史的角度看,1859~1970年,美国几乎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到了1970年,美国石油产量达到了顶峰,年产量达4.8亿吨。在这一石油产量峰值后,美国开始人为地降低本国的石油开采量,通过进口中东地区的石油来替代本国的石油生产。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向海外转移的石油需求,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这才是中东战争背后真正的经济推动因素。
“两伊战争”打开了中东战争之门,直接引发了之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战争、随后的海湾战争以及对伊拉克10年的石油出口制裁,一直到后来的伊拉克战争。这些危机和动荡的背后,始终如一的是来自美国的巨量石油需求。在前两次石油危机时代,美国的石油消费量稳占世界总需求量的30%,近年来虽然有所下降,但是美国石油消费量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5%左右,换言之,世界石油的1/4依然是美国消费的。当石油危机产生后,美国的石油需求其实已经转移到日本,日本实际上为石油危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直接提高了日本的生产成本,挤压了日本的利润空间,而在美国需求转移之外,其货币政策也对石油价格上涨进行了“推波助澜”。
大宗商品价格一般是以美元计价的,降息促使美元贬值,促发了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冲高。在资本寻找增值的过程当中,石油无疑是最理想的品种。大量对冲基金的炒作是石油一路走高的主要驱动力。作为全球经济的血液,石油的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兴衰。正本清源,其实历次世界石油危机都来自两大推动力量——美国的需求转移和美国过于放松的货币政策,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可能也在于这两大推动力的走向。打一个比方,美联储打开利率的水龙头开始放水,美国财政部通过发债,不断将美元注入世界金融体系,导致石油期货价格越涨越高。这种图景下,石油就像是地震中形成的“堰塞湖”,而“堰塞湖”的下方就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
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样,石油价格高涨形成的“堰塞湖”冲击下来,最终受损最大的就是当时的日本。日本在当时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据核心的位置。美国的石油需求主要转移到了日本,促使日本的石油需求高涨。这种转移的石油需求全面推高了日本的通货膨胀。之后美国又不负责任地实行放松的货币政策,最终高涨的石油价格全面摧毁了日本的货币汇率体系,这相当于牺牲了日本的利益,最终解决了美国的问题。而美国付出的只是多印了些钞票。美国放任货币政策和巨额的金融救援计划,转移的石油需求成为石油价格高涨的背后推手,而石油输出国组织减产的行为“火上浇油”。通过石油价格高涨,带动粮食价格高涨,这一切最终摧毁了日本的经济。
金融鸦片
次贷危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为何美国投资银行高盛能借机发财?难道美国前总统布什和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真的不知道危机会到来吗?在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全新年代,美国统治力量需要找到一个能够替代战争的新方案。这时,美国房地产市场次贷危机出现了。是巧合吗?不,次贷危机就是这样的替代品。金融“ *** ”——本金与汇率连接证券实际上是一种有杠杆效应的外汇汇率契约,而它将自己伪装成为一种债券,通过各种复杂的方式将对购买者不利的对赌汇率隐藏起来。它们的发行人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公司和西方发达国家的 *** 机构。与其他债券不同的是,这种债券到期的时候不是直接偿付全部本金,而是通过一个复杂得不能再复杂的与各种汇率连接的公式来计算得出应付金额,这就为贩卖金融鸦片,坑害投资者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由于本金与汇率连接证券经常被金融殖民者包装成AAA级或者 *** 债券,这样对于手上握有大量现金需要投资的 *** 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大公司的财务投资部门吸引力巨大。这种金融毒品已经让中东、日本等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深受其害。金融“K粉”——非美元债券实际上也是一种结构性票据,金融殖民者会把这种金融毒品特别诱人地描绘成“对冲美元贬值”的最佳工具。在泰国发生经济危机前,金融殖民者就贩卖非美元债券-“泰铢联结结构性票据”,这种金融毒品在当初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但是后来买了这种金融毒品的人,无不“粉身碎骨”。更为可叹的是,你不可能通过法律去追诉那些金融殖民者。在你签订购买上述金融毒品的时候,在厚厚的文件中,在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地方,用小得不能再小的字早就已经写好了免责条款,愿赌服输。
金融“可卡因”——美元保证票据是专门针对那些有大量美元的国家的公司和金融机构的。这种产品是以美元支付的,可以大量消耗一个国家的美元储备。它投资的是当初看起来最好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债券,但是其实后来都会变成一钱不值的垃圾债券。以当年的墨西哥比索为例。当年的比索联结美元保证票据(PLUS)就是这样一种害人的金融鸦片。在墨西哥金融危机之前,比索联结美元保证票据看起来是多么美好的一种金融产品——可以用美元购买,又能分享新兴市场的成长,这一点欺骗了许多投资者,尤其是握有大量美元的投资者。记住,美丽的包装下其实是剧毒的金融鸦片。
金融“***”——利率掉期交易是借利息支付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债权或债务的结构,双方签订契约后,按照契约规定互相交换付息的方式,如以浮动利率交换固定利率,或是将某种浮动利率交换为另一种浮动利率。订约双方不交换本金,本金只作为计算基数。这本来是一个避险的工具,但是一旦卖给了对其不熟悉的并非从事金融业务的实体公司,它的杀伤力就十分巨大。
卢布也曾比美元值钱
按照最近的汇率计算,100元人民币可兑换1195元俄罗斯卢布,100美元能够兑换7738元俄罗斯卢布,我们可以看出,受乌克兰战争及西方国家制裁因素, 俄罗斯卢布贬值的十分严重 。可是, 相比当年的苏联时期,100卢布可是能够兑换100多美元,购买力在美元之上,可谓是今非昔比 。 提示:速读可只读加粗部分
制裁下的俄罗斯贸易市场 来源.Pexels
卢布与美元的纠葛
说到卢布,还是不得不提下美元的发展。二战末期,美国的美元开始取代英镑,成为世界通用的货币,到1944年,为了解决因为战争导致的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准备战后重建,西方各国召开了布雷顿会议,并且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元的购买力与黄金对等,美元在世界货币中处于超然的地位 。
在这里,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华盛顿山宾馆,美元开始走向台中央 来源.Pexels
二战结束后,苏联损失巨大,尤其是势力范围内的东欧地区,出于战后重建的现实需要及国力不及美国的原因,在双方冷战开始以后的四五十年代,苏联一直尽量避免与美国的直接冲突,并且对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持欢迎态度,计划准备从美国贷款,从而迅速恢复自身的经济。
但随着局势的进一步发展,美国霸权行径及西方英国等国家的敌对行为愈演愈烈,美苏关系已经朝着对抗的道路越走越远,苏联向美求助经济援助的计划也不了了之。 在美苏两极霸权的地缘政治格局下,世界货币市场逐渐形成了美元体系和卢布体系相互竞争的局面 。在美国的带领下,西方国家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并试图吸引 社会 主义阵营中的国家加入,并且西方各国通过巴黎统筹委员会等协定、协议,对苏联东欧实行了严厉的封锁和禁运。
针对美国及西方霸权行为和美元的强势地位,为了保护国家的货币主权,苏联选择拒绝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并将卢布与美元的汇率设定为1:1。同时,它建立了 社会 主义阵营的金融体系——“多边清算协定”,即以转账卢布(transferableRuble)为中心的货币区。自此,卢布与美元同样值钱的时代来临。
来源.Pexels
冷战前期的卢布
虽然说卢布与美元汇率为1:1,但显然苏联的经济实力远远弱于美国,卢布的货币权力也同样弱于美元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对日本和韩国等国的战后援助、“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石油与美元挂钩”等金融秩序安排,将美元渗透到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系统中,形成了对货币流通区域国家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具备一定的货币权力。而 社会 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卢布,发挥的作用更多是一种计价功能,是 社会 主义阵营国家的结算与清算工具,并没有像美元一样形成对货币流通区域的强有力控制,货币权力较弱 。
赫鲁晓夫时代的改革失败则进一步弱化了苏联卢布的货币权力 。苏共二十大后,以东欧国家为代表的 社会 主义阵营国家开始 探索 新的改革道路,甚至出现了“去苏联化”趋势。
在苏联内部,赫鲁晓夫上台后,在否定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推动改革。由于不尊重客观规律,赫鲁晓夫改革失败,苏联陷入了经济衰退,卢布本就微弱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进一步被削弱。
苏联无法像美国一样以“货币手段”制裁推行改革的东欧 社会 主义阵营国家,只能直接用军事手段粗暴干涉东欧国家的改革,随即爆发了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和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苏联用军事干涉勉强维持了 社会 主义阵营在东欧的统治秩序,如同国家间的博弈一样,卢布在与美元的博弈中处于下风。
“软的”不行来“硬的”
虚假的辉煌
在七八十年代的勃列日涅夫时代, 卢布迎来了它的辉煌时期,卢布与美元的兑换比例曾高达 1:2 。美苏争霸在这一时期进入了“苏攻美守”的阶段,卢布与美元的博弈也呈现出了强势卢布的局面。
自信,由“内” 来源.Pexels
到“外”(图为勃列日涅夫与卡特总统)来源.Pexels
由于二战后美国仗着国力强大,四面出击,先后聚焦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深陷战争的泥潭之中,美国的经济实力消耗严重,财政赤字大幅增加,无力维系美元与黄金自由兑换的制度安排。
1971年, 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与此同时, 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价格大涨,苏联在西伯利亚发现特大油田,石油产量超过美国,外汇收入大涨 ,依靠石油带来的巨额利润,苏联的国力进入鼎盛时期。
在七八十年代,苏联开始在非洲、南美洲等各地区与美国争霸。苏联处于明显的攻势,美国则处于明显的守势。由于各方面的牵制,美国明显力不从心。 在80年代初期,苏联卢布的汇率不断提高。在汇率最高阶段,100美元只能兑换60多元卢布 。
石油让人笑出强大,卢布开始炙手可热
卢布强势的背后实际上是美苏争霸过程中的苏联在政治博弈中暂时处于优势,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素。石油价格上涨和发现大规模油田带来的外汇收入增加不是货币权力走强的核心因素, 过度依赖石油的单一型经济结构无法实现对卢布的“托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成为外界攻击卢布的致命弱点 。
到了 1980年代,石油在苏联外汇收入中最高曾达到 54.4%。在这样的背景下,卢布走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一旦人为操纵石油价格下跌,卢布就会走弱。
跌入谷底
依仗油气资源及高油价,苏联于1979年入侵了阿富汗,但盛极必衰,卢布及苏联的命运迎来的情况。1980年,里根总统上台后,通过政治施压逼迫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增产,世界石油价格开始走低。苏联内部则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和农业领域改革的失败,出现了严重的食品短缺。
八十年代,苏联一半的外汇收入用来向其他国家,尤其是 社会 主义阵营以外的国家购买粮食和食品。但是, 苏联的对外贸易以美元计价,实际上,苏联已经被卷入了以美元为核心的金融秩序中 。从1985年起,世界油价开始大规模下跌,到1986年,已经从1985年的30美元每桶下跌至12美元每桶。面对美国通过石油美元发起的新一轮地缘政治博弈, 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的苏联无法承担石油价格下跌带来的巨大外汇损失,以卢布为核心的 社会 主义货币体系陷入危机之中 。
打仗,就意味着“烧钱”。谁也不会想到,当入侵的直升机冲上阿富汗上空,苏联已经坠入了深渊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美苏之间的博弈进入了新的阶段, 美国逐渐进入攻势,苏联进入守势 。进入1980 年代中后期,里根推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开启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在与美国的竞争中进一步消耗了苏联经济,阿富汗战争则使苏联财政赤字激增,再 加上戈尔巴乔夫所谓的经济改革陷入混乱,自由化和私有化引发恶性通货膨胀,苏联卢布出现了大幅度贬值 。
莫斯科街头的民众排起了长队,打算尽快将手头的卢布换成货物 来源.Pexels
苏联实行的是联邦制,由于卢布的大规模贬值,各个加盟共和国开始采取“去卢布化”的政策 。随着苏联中央对加盟共和国政治控制力的下降,苏联在货币政策领域赋予了加盟共和国更多自主权,货币权力变弱,苏联卢布对加盟共和国的影响力和统治力被削弱,而与苏联经济捆绑较弱的东欧 社会 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则直接脱离苏联。
1989年东欧剧变之后,卢布汇率大幅贬值 ,仅1990 年前6个月,卢布与美元的汇率直线跌至20:1,到了1991年7月,甚至跌破了50:1的关口。1991年底苏联解体后,苏联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甚至突破169:1,仅为年初的15%。
随着苏联地缘政治空间的压缩,美苏力量悬殊,苏联无力再扭转卢布的弱势地位。至此,卢布衰退出现了阶段性的变化,已经无力与美元在世界范围内抗衡。到了1995年,100美元能兑换450000多卢布。进入90年代末期,100美元竟然能够兑换600000卢布。
由“软黄金”沦为废纸 来源.Pexels
由此可见, 主权货币实力的弱化是国家实力衰落的一个重要表现,而货币力量的弱化也会加速国家实力的衰落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采取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增加了市场的金融风险,同时削弱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货币实力的弱化又进一步加剧了俄罗斯的经济衰退,俄罗斯货币与美元的稳定兑换比例并不是基于经济实力,从而消耗了大量外汇和黄金储备,国内的资产进一步萎缩,加剧了经济的衰退。
来源.Pexels
大国竞争的背后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而货币实力是国家经济实力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在经济转型和金融发展长期滞后的双重约束条件下,面临加速开放的经济体,出于稳定的需要,保持适度的国家控制力,对于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是非常必要的。
洛云 地缘谷成员
参考资料:
试析苏联卢布国际化改革及借鉴意义.王忠文;地缘政治博弈与货币实力的衰变.刘典 张婷婷;论苏联卢布国际化.胡定核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